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老师,能不能允许我们再讨论一下吗?

老师,能不能允许我们再讨论一下吗?

2023年05月11日 05:10:02 访问量:75 作者:李志鹏


《核心素养下农村学生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老师,能不能允许我们再讨论一下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今天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我按精心设计的教案讲课,教学流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就这样顺利地进入到第个环节——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联系课文进入品味探究。我期待着学生能马上提出我所设计的问题,以便直奔教学难点,落实教学目标,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合作讨论了一下。课堂仍是一片寂静,我等待着。可是,分钟过去了,仍无人回答。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贯的做法是:打断他们的思维,主动地把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告诉学生,然后按预定的方案顺利完成教学。今天,正当我也想继续这么做的时候,忽然,一个学生抬起头,急切地说:“李老师,能不能允许我们再思考讨论一下?”教室里纷纷响起了“一样的呼声”。此时我心中不由地一:我今天绝对不能再次剥夺学生探究问题的权利想到这里,我微笑着:“好,等着大家。”

d972be5405f9cca7dfe72267118f87e

【案例描述】

我一边在教室里巡视,一边观察着学生们思考讨论表情,我相信他们一定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分钟过去了,果然有学生举起手:“李老师,范进中举前众人为何如此对待他呢?”问题虽然简单,但是,这不正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很好基点吗?

果然,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马上有个男生高声回答:“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微笑地问着:“为什么?”

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度的严重弊端,它虽然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可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摧残了人才。

“是啊,古时有多少名人醉身于科举制度中。明朝李时珍前后经历了三次举人考试,最后对科举制心灰意冷,转而学医成就了他的《本草纲目》、清朝蒲松龄前后参加四次举人考试,最终放弃了考试,成就了他的《聊斋志异》”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

我相机引导:“看来大家读懂了文章,理解了科举制度的利弊,能客观的分析科举制度。那么,请说说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场面是什么。”

学生接着又进入思考讨论模式,有的说,文中描写主人公范进发疯的段落很精彩,有的说,文章在范进中举后众人的表现比较精彩

于是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探究

同学:“我在这里读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主人公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众人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

同学抢着说:“所以作者才把岳父胡屠夫这个亲戚形象写的栩栩如生。”

f209d770f818ddf1f0d71b9982d3965

同学接过话茬:“是啊,自己的亲戚尚且如此,何况他人呢。”

我表示认同:“胡屠夫的举动,这种反差行为强烈表现了封建制度下的势利的社会群众心理,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批判了丑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落魄文人的社会处境

此时,同学们讨论的兴趣更加浓厚。

同学:“主人公范进中举本是好事,可是为何因喜而疯?

学生议论开了。有说“高兴的过头了,有说“看到自己中举,心里瞬间接受不了,多数认为二者都有。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

我也主动参与学生讨论:“因为他屡考不中,科举考试对他而言,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他这次本想和原来一样(没中)然后过正常人的生活,中举在他意料之外而现在的他却中了举,是因激动加兴奋而导致他疯的这就像一个人经常买彩票,而不中奖,但有一次他突然中了几千万的奖,然后他就喜极生悲。

教室里又一片安静,或许在感悟刚才的议论,或许在进一步思索,期待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不能打断他们。过了合作了大约两分钟,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课文写‘范进中举后看着榜文自己的名字,此时的作者用了几个连续动作词语:看、念、拍、笑、咬等’。为什么用这些词语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又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了。有的说“这些词语形象的写出了范进中举后的惊喜形象。”有的说:“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范进对科举制度的痴迷。”

我趁机引导:“作者在写作时候很注意用词和推敲,看似朴实的文句中包含着主人公复杂的感情。让我们大声地朗读,细细品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即将下课,有一个学生提出:“本课的主题不仅仅指的是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还涉及批判封建社会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尖锐地讽刺那些被科举弄得神魂颠倒的读书人”多全面的见解啊,显然是钻研文本深入探究的结果。我和学生再次满怀激情地朗读了文章的精彩片段。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沉浸在文本的魅力中了。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合作思考,并尽情地畅所欲言,超出了我预想的时间,因第个环节(随堂练习)没有时间进行,使得教学过程稍显残缺。但我不遗憾,因为刚才学生的讨论碰撞足以使学生了解身边的课外知识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的黑暗和腐朽

【案例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堂教学看,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积极而主动,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既解决了问题,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创新,从上课的气氛及课后的表现来看,可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阅读课,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

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让我感到惊喜。假如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打断学生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会这样吗?

这节课给我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同时给我带来了几点思考:

1、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认真思考和敢于质疑

在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里,学生没有压抑感,体会到和谐感,学生才勇于思考和质疑。教师教会学生合作思考、学习,培养学生开拓新领域、分析新情况的能力。再加上科学的引导,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学生必定会在引导、鼓励、肯定、赞许中激发创新热情,从而在学生愉快的自主合作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以前,我等不学生长时间的思考经常打断他们的思索这不是违背语文课程标准和当代的教育理念吗?这样做,怎么能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缺少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认真思考和敢于质疑不也就成了空谈吗?

2、给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进行思考,就是给了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搞好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相信和鼓励学生,不做学生思考的代言人,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

而有一部分教师(包况过去的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单纯强调教学的快节奏,而剥夺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的学生,思维速度较慢,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只好不经思考的接受教师的结论,长此以往,就难以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渐渐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而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经常在还没有深思熟虑情况下就回答问题,使学生养成不认真思考就乱下结论的不良习惯。

d242737dc5862aefb326c1e23478e27

“老师,能不能允许我们再讨论一下?”这是学生学习的渴望。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一定思考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启迪和培学生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就是为了学生充分的思索,给了学生成功的机会。

 

 

 

 

 

 

 

 

 

 

 

 

 

 

 

 

 

 

 

 

 

 

 


 



 

 


 

 

 

 

编辑:李志鹏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原平市东社镇联合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原平市同川镇联合校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社镇温东社村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