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越来越深入。时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学科的课堂中已掀起一股热潮。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也不断的尝试着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美术课堂中,并逐渐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合作式”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的合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身。
关键词:小组合作、兴趣、能力、效率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相较于其他传统学科,美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教学能够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更好地成长。合作学习是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增强合作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起对美术学习的渴求,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将合作学习运用与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学是初中教学所必备的,它不仅使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有的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学不感兴趣,教学效率低,教学目的无法达到。因此,将美术教学与合作学习相融合,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沉浸在美术课堂之中,又能够提升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二、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小组安排不恰当,学生的能力不足。部分美术教师在分配小组时,多数是按照座位进行分组。这样的分组方式没有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美术能力进行安排,使得合作小组的分配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美术课堂效率较低。甚至部分美术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让学生自行结组,学生在结组时,更多按照与自己亲密关系进行结组,导致合作学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还有一部分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进行小组合作时,不能及时完成小组任务,导致学生的美术素养不高。
2、师生关系不融洽。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只需要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自己处于“领导”地位,而学生则被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就导致小组学习开展时,学生依旧按照教师的要求对问题进行探讨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固定,缺乏创新精神,使合作学习的意义丧失。因此,这样的师生关系既不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且阻碍学生全面的发展,也不能使教师的美术教学质量提高。
三、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有关策略
1、培养小组合作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美术课堂把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美术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美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创设小组合作情境,引导学生和谐互动。在美术课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自己的绘画作品外,往往还要通过讲解自己的创意构思这一环节体会出来,它是一节课的升华和高潮,是学生展示的一个舞台,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种合作情境,为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发现、解决问题。
3、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和学会尊重。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一方面能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思),另一方面能学会保留意见,尊重他人不同的意见(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小组合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合作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会自我学习,更要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学会帮助他人。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情感。
4、倡导小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合理分工合作。
(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为了避免两极分化,在分组活动时要充分将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合理搭配,这样才能使组员之间互相帮助。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了四至六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组既有善于口语表达的学生,又有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有中下等生。并且我要求设立小组长、发言人,也可以自由分配角色。
(2)全面关注,师生互动。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冷眼旁观,而应深入各个小组,仔细聆听他们的对话。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应及时给他们帮助;当讨论的小组声音太小或很嘈杂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和分析,促使他们进一步交流、讨论;当看到组内有个别同学知识水平有限而不能回答问题时,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同学评价之后,教师应对学生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及时反馈,给予学生客观、中肯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教师的关注有助于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不仅要对集体作出评价,而且要注重对个体的评价,对小组合作的结果作出评价,对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作出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时增进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